位于文昌市東路鎮美德村的馮氏祖祠。每年都有來自全省各地的馮氏宗親到此祭祖。
據專家考證,島最早建置郡縣,是在漢武帝元封元年。后來因于官吏的暴虐統治,引起當地人民的強烈反抗,到了漢元帝初元三年罷棄珠崖郡,使實際成為域外之地。三國時,孫權曾派兵三萬,企在島重新覆原政權,但未能勝利。梁朝大同期間,馮寶及其夫人(冼夫人)請命于朝廷,在設立崖州,使自漢元帝時起脫離大陸656年的島重新回歸中心政權的統治,從梁大同初年至唐天寶年間約200年,馮冼家屬及其後代為場所的實際統治者。
冼夫人由於協助隋朝統一嶺南立下了汗馬貢獻。隋朝皇帝對馮冼家屬大加封賜。因其孫馮魂帥眾迎隋使入廣州,故封為儀同三司。不久,隋文帝又拜其孫馮盎為高州剌史,孫馮暄為羅州剌史,追贈馮寶為廣州總管、譙國公,冊冼夫人為譙國夫人,開譙國夫人幕府,調動部落六州兵馬,鎮守嶺南。后來,隋文帝又贈其子馮仆(已逝)為崖州總管、平原郡公。
從隋帝對馮冼家屬的賜封來看,說明隋朝時,島是馮冼家屬的封地,馮冼家屬是的直接手理者和統治者。特別是要派出自己族人和士兵、奴隸常駐臨振縣(今三亞市),經營并收取封地租稅。這些遷駐的馮冼族人和和士兵、奴隸后台灣運彩下注高賠率來定居便成為人。據古代人世代相傳,馮寶、冼夫人及其後代曾多次率軍從澄邁縣石(石矍)港(今老城一帶)登島,并曾在瓊山的梁沙坡、高坡(今海口城西)和石(石矍)港帶安營扎寨,維護社會安穩,并教化大眾,散播進步文化與專業,極大地變更了以往的部族割據、互相殘殺、茹毛飲血的原始落后局面,使社會得到了安穩和經濟得到了發展。
各支系《馮氏族(家)譜》紀錄,馮寶、冼夫人是馮氏開基肇始之祖,馮盎系渡瓊始祖,馮智戴為遷瓊先祖。馮寶、馮仆、馮盎、馮智戴等,都曾到過,為開闢作過功勞。
據馮氏譜牒載,馮盎共生男30人,女6人。他把兒女散開到廣東西江以南和一帶,成為那時一個龐大的馮氏家屬。自南朝梁以來,都由馮冼家屬治理,唐初實際由馮盎管治,終唐一代,不少州縣場所官都是馮盎的后裔擔任,整個都屬其管轄的地盤。據《馮氏家譜世紀系》載,唐武德初,盎又事高祖,立儋、崖、振八州,有地二千余里,為總管,以故後代世為南越君長,家于瓊崖。瓊崖之有馮氏,蓋自此始云。盎公為馮氏入瓊之祖也。
馮智戴初為春州(治在今廣東陽春)剌史,勇而有謀,得眾士心,峒帥樂附。唐貞觀二十年,侍奉太宗,父盎卒,被封為衛尉少卿,能善其職。后遷左武衛大將軍,任嶺南八州總管。卒贈洪州都督。據部門馮氏家譜紀錄,馮智戴于唐太宗時,被任命到到當官,隨后立籍,聚族于,曾住在瓊山馮來溪畔,后遷居澄邁石(石矍)村,為馮氏之祖。
據清光緒《馮氏家譜》紀錄,運彩報馬仔即時比分馮寶、冼夫人之孫,馮盎之弟馮背。曾任廣東連州通判,后入瓊任瓊州通判,是馮氏入瓊鼻祖。其子馮世禧唐代授任總兵,鎮撫萬、陵、崖,定居會邑(原樂會縣,今屬瓊海市)肇泉仙塘村。元朝至順四年,原籍福建莆田的馮永輝入瓊,任瓊山知縣,擇籍樂會,同族叔祖馮背同村而居。馮背后裔與馮永輝支系后裔,早已融為一體。
此外,宋代遷瓊的馮元、馮文(亻甫)、馮細歌等人被部門馮氏人以為先祖。馮元系福建莆田人,北宋大中祥元年(公元1008年)進士,官至戶部侍郎,卒贈戶部尚書。其子馮佳任瓊州通判、馮雀任澄邁知縣;馮文(亻甫),宋寧宗年間(公元1195-1224年),原籍福建,任衛副將,率軍來瓊平亂,落籍瓊山橋頭村。
據介紹,現在馮姓,同祖同宗,同根同藤,都是馮寶和冼夫人的后代,散居于全省各地,重要棲身在海口(含瓊山)、文昌、澄邁、定安、瓊海、萬寧、瓊中、屯昌、儋州、臨高級市縣。據不完全統計,共有四、五百個鄉村。
運彩官網冼夫人:馮門巾幗名傳天下
研究馮氏家屬和研究冼夫人是分不開的。
冼夫人(又稱冼太夫人、嶺南圣母),南北朝至隋初嶺南俚族首級,周恩來總理譽之為中國巾幗英勇第一人。原名冼英。公元522年出生于廣東高涼(今廣東電白,一說陽江)一個世代為運彩 線上投注 申請南越首級的家庭,公元602年于巡視途中辭世,后按故鄉風俗(俚族風俗)歸葬于故里外家的廣東電白山兜丁村。
冼夫人與的關系,最早見之于《隋書》的紀錄:夫人幼賢明,多籌略,在父母家撫循部眾,能行軍用師,壓服諸越。每勸親族為善,由是聲譽結于本鄉儋耳歸附者千余峒。而冼夫人對的最大功勞,在于她于梁朝梁武帝期間請命于朝,置崖州,覆原與中心政權直接聯系,從而解散了長年久亂不統的歷史。
梁大同(535-546)初年,冼夫人嫁與高涼太守馮寶,輔佐馮處理政務,誡約俚人守法遵禮,改建舊俗。南朝陳永定二年(公元558年),馮寶死后嶺南大亂,冼夫人親身領兵平亂,安慰黎民。公元589年,隋滅陳,嶺南數郡共舉冼夫人為主,尊奉為圣母,由其保境安民。隋文帝遣使安慰嶺南,示以陳后主遺書和她所贈陳后主信物扶南犀杖。冼太夫人在確知陳亡后,召集首級數千人盡日慟哭,然后派其孫馮魂迎使入廣州,嶺南歸附隋朝。
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番禺俚人王仲宣叛隋,冼夫人又出兵平叛,而所到之處,聞風歸順,平息叛亂后,快要七十歲的冼太夫人又騎著駿馬,張著錦傘,帶著騎兵,護衛隋朝派員巡撫諸州,所到之處,各地首級都來拜謁和受爵,從此使嶺南地域完全得到了安穩。隋文帝對冼夫人大為驚異,表其功,冊封為譙國夫人,授予她六州兵馬權和許多賜物。在冼夫人快要80歲高齡時,還請示朝廷查辦了番州(今廣州)總管趙訥,并親持詔旨巡歷了十幾個州安慰慰俚、僚各族人,使之歸附。隋文帝因此賜予臨振縣(今三亞)1500戶作為湯沐邑(意即將全縣1500戶的賦稅收入作為她梳洗化妝的費用),并追贈其子馮仆為崖州總管。
冼夫人歷經梁、陳、隋三個朝代動亂之險,但忠心報國之心不變,始終致力于國家的統一和民族團結,她終生不遺余力地幫助朝延剪除場所割據勢力。懲辦貪官污吏,除去社會陋習,以促進民族混合和推動社會文明歷程。1400長年來,冼夫人一直遭受民間的敬仰和敬拜,被嶺南人民奉為圣母。民間對冼夫人的懷舊和敬拜逐步變成了一種信仰,冼夫人也由歷史上的英勇人物變成了民間信仰的神靈,歷代為奉祀冼夫人而修造的冼太廟,普及茂名、雷州半島、島乃至東南亞,無論政府或者民間每年都舉行幾回盛大的紀念活動。軍坡節是民間紀念冼夫人的節日,也是最獨特最代表的民間節日,而海口新坡的軍坡節在陰礙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