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40年月】與死神擦肩而過
主人公:符樹森(離休干部)參軍時間:1941年
一陣如雷的響聲過后,一間戰火中的瓦房剎那被炮彈掀掉了屋頂,在紛飛掉落的磚頭和碎瓦片中,有一個戰士在堅定工作。他被突如其來的炮聲震得颤抖了一下身子,待回過神后,毫無畏懼地拍落掉在帽子上和身上的碎瓦片,不顧頭頂上咆哮的炮聲和槍聲,堅定把一份特急的電報密文翻譯完。這位在炮火中苦守崗位的戰士,就是原瓊崖縱隊的機要員符樹森。
像這樣與死神擦肩而過的事情,在戰斗中常常發作。本年已80歲高齡的符樹森在采訪時對當年的戰爭履歷仍影像猶新。符樹森1928年1月出生于東方,他這終生都供獻給了這片熱土。
符樹森1941年加入革命,1944年參加了中國共產黨。戰爭期間,他曾任區兒童抗日救國團團長、縣人民政府政工隊長等,曾任瓊縱司令部馮白駒將軍的機要員,1949年調赴前線任瓊縱第五總隊機要組長。符樹森先后曾加入戰斗30多次。
1946年秋天,符樹森在軍隊任政治服務員,那時隨同軍隊在昌江至八所一帶活動。當時在熱水(今大田)到八所這路段上時常有敵軍的巡邏隊伍。一日,鎮南隊配置了一個連埋伏在此準備突襲敵軍,目的是想繳獲敵軍的槍支彈藥。在戰斗策劃配置完畢后,符樹森引領第二小隊埋伏在敵軍的側面,預備等候埋伏在敵人前方的第一小隊在預定時刻打響戰斗的槍響后與其接應。但沒料到的是,第一小隊錯過了預定攻打敵人的機會,使得敵人有抵擋和回擊的時機。敵軍 用猛烈的火力回擊我軍,符樹森與戰友在撤離中頑強抵擋,當敵軍的機關槍向符樹森與同隊戰友所在的矮樹叢中掃射時,槍彈從符樹森的頭頂上呼嘯而過,身邊的戰友中彈倒下了。此刻符樹森的頭頂上也感到到了一陣灼熱,他摘下帽子一看,上面有一排槍彈孔,伸手摸摸頭頂上的頭發,是焦熱的。符樹森這才清楚的意識到,剛剛那些槍彈與自己擦身而過,假如槍彈飛低一厘米,就打中自己的腦殼了。后來軍隊勝利撤退,但這次驚險的履歷令符樹森一生難忘。
當年入伍打江山,今天已交垂暮年。剩勇猶存方志內,甘為盛世譜新篇。這是符樹森晚年作的一首詩。符樹森說:我與解放軍同齡,并隨同解放軍在艱辛的歲月中成長。沒有黨領導的解放軍,就沒有偉大祖國繁華昌盛的今日和前程似錦的明天,也就沒有我和我全家幸福美滿的今日。所以任憑風云如何變幻,我黨我軍都在我心中。已離休21年的符樹森老年仍在為社會供獻自己的余熱。實習生凌丹丹本報記者黃曉華通信員申長江
【上世紀40年月】兩個渡海征戰細節
主人公:劉兆龍(離休干部),參軍時間:1944年10月
劉兆龍,江蘇建湖人,1944年10月在蘇北加入新四軍。解放戰爭中,隨127師圍長春、圍北京,渡長江、奪武漢、戰廣州。解放后,一直駐守,保護祖國的南大門。
土專家神算借東風
渡海征戰預備中,天氣預備是很關鍵的一環。瓊州海峽不僅水文場合復雜,海上天氣也變化無常。憑軍隊那時的小木船,要想最大限度地減少傷亡,潛渡勝利,到達出敵不意的功效,不掌握有利的天氣前提,是很難實現的。
因在新四軍三師時運彩 賽事延期受過天氣訓練,劉兆龍被指定擔當天氣小組。沒有先例,沒有經驗,軍隊從當地請來了四位經驗豐富的漁民兄弟。我們一起每日早、中、晚三次到海邊,進行仔細觀察。劉老介紹說。
原來,127師加強團是預備好3月26日與128師加強團同時啟航潛渡的,但軍隊上船前,127師動身點的風向突兀發作變化,無法啟渡。全團指戰員只得在海邊干等著。
一等便是好幾天。天氣小組每日到海邊,便是看不出一絲要刮風的端倪。全團指戰員那個急呀!但便是沒設法。
3月31日早上,天氣小組到海邊看了,說晚上會有風,但要中午再看了才能最后確認。劉兆龍趕緊向師長匯報。 中午再看,天氣小組不僅確認晚上肯定有風,而且算到大概幾點刮風,風力大約多大,中間會有什麼變化。
下午16時許,師部就作出決意,當晚行動,并依據天氣預計做了細密配置。向上級教導,也不到半小時,號召就下來了。
當晚8時許,43軍127師加強團3700多人,分乘88艘木帆船,自駐地雷州半島博賒港啟航強渡。天氣小組的預計真是一點不差!軍隊能在預定地點,以傷亡40多人的價格勝利登陸,天氣小組立了大功。幾位土專家真是‘神算’啊!50長年過去了,劉老回憶起來仍是讚歎不已。
小木船打大軍艦
43軍有鐵軍之稱,是我軍歷史最久遠的主力軍隊之一,其前身是北伐戰爭時的葉挺獨立團。平津戰役之后,一路摧枯拉朽,打到了邊上。
敵人是天上有飛機,海上有軍艦。木帆船夜間過海,隊形怎樣擺列,才能玩運彩網站解析保證既便于聯絡,又能遇敵能戰,陣型穩定,維持強盛的戰斗力?作為征戰參謀,這是必要要思索的疑問。而此前,兄弟軍隊已因潛渡途中陣型散開吃了大虧。
劉兆龍天天到海邊看軍隊培訓,吃飯睡覺都在思索這個疑問。但是一連好多天,還是一點頭緒都沒有。終于有一天,從127師擅長會合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很多戰例中得到了引動——按一個排一條船,一個連四個排,正好呈四方形擺列,四個連便是一個營,由小方陣連成大方陣,各船之間以目視間隔為限。在方陣的側翼,擺上火力加強的護航船,提前一個小時動身,擔當迎戰、牽制、散開敵艦。這樣,一旦遇到敵艦,可以幾艘船同時進擊,對敵實施纏打,又能始終維持陣型不散、穩定,形成強盛的進攻力。劉兆龍自己命名叫四四制密集隊形。
剛剛想出眉目的那天下午,劉兆龍又隨師長來到海邊。當師長問起他對戰斗隊形有什麼方法時,劉兆龍隨手拾起一段小木棍,一邊向師長匯報,一邊在沙灘上畫出了大致外形。
第二天下午吃飯時,師長老遠就笑著叫劉兆龍過去。他想,師長準是有什麼開心的事了。到了跟前,師長輕輕地通知他:你的發起被師黨委渡海前的最后一次黨委會采納了。
原來認為自己便是提提發起,沒想到會被上級采納,這麼大的戰斗行動,要是錯了怎麼辦啊?軍隊勝利登陸后,劉兆龍突兀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不輕松。 正是依照這樣的渡海陣型,搶灘登陸后,僅一個小時左右就收攏了軍隊,還俘敵100多名。海口解放后,師黨委打破以往征戰中,機關干部不加入評功評獎的常規,給劉兆龍記了一大功加一小功。本報記者邱大軍通信員申長江
【上世紀50年月】高潮年月苦也樂
主人公:張宗仁(退休干部),參軍時間:1951年9月
張宗仁,河南省許昌縣人,1951年9月入伍,同年底調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87中央醫院。1997年退休。享受國家特殊補助專家。
對張老來說,上世紀五十年月真是一個充實高潮的年月。1951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黨中心一聲命令,全國人民高潮滿懷。9月,16歲的張宗仁參加了中國人民志愿軍。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剛一解散,又隨軍隊奔赴祖國南部戰略前沿島。從北方到南邊,軍隊帶著各種醫療設施一路走來,大家只有一個信念:黨中心指到哪里,軍隊就開到哪里。
五十年月初的,剛剛開始建設,各種根基設備幾乎還是一片空缺。已年過七旬的張老還清楚地記得,軍隊剛上島時駐扎在定安縣的仙溝鎮,醫院建設完全是空手起家。最開始,沒有診室,沒有病房,診室和病房都設在老黎民家,軍隊醫務人員也住在老黎民家。那時一般老黎民家有三間房,兩端的房自己住,中間的正廳留給軍隊的人員。
由于傷病員都是散開住在老黎民家,醫務人員照顧起來就得到處跑,沒有車,全靠兩條腿走,一般一圈下來要兩到三個小時。沒有電,晚上巡視、巡診都得提著馬燈,為防範意外,還得帶著槍。
當時候的醫務人員,不光要照顧傷病員的病情,還要照顧傷病員的生活,此中單是用水一項就要破費不少時光,醫務人員得一家一家地挑水去,還要主動幫老黎民挑。
軍隊醫院也不光是醫治軍隊傷病員,還要協助醫治周圍群眾。由于衛生前提十分落后,那時群眾患瘧疾的場合極度普遍。軍隊醫務人員在協助治療的同時,還要協助發展醫療衛惹事業。
不久,張老被調往五指山。山區各軍隊營區加倍散開,沒有途徑,也沒有車,巡診時從這個營區到另一個營區,往往要走一整天,有時還得在山上露營。本報記者邱大軍通信員申長江
【上世紀60年月】一頓能吃18碗稀飯
主人公:龔密祥(退休干部),參軍時間:1959年
龔密祥,湖南省安化縣人,1959年入伍,1964年4月上島,后一直駐守。1998年退休。
時隔40長年,年屆七旬的龔老還清楚地記得第一次上島時的情境。1964年4月初,龔老所在團從廣州開赴,組建守備27師,即后來的131師。全團乘坐的是一艘美制大船。軍隊從海口秀英港上岸后,沒有休整,也沒有進入海口市區,直接乘車經海秀路上海榆中線,從屯昌轉往定安連隊駐地。
那時,海秀路給龔老留下了極度深刻的印象,便是一條小小的土路,路上還盡是牛屎。
沒有現成的營房。連隊一進入駐地,就一邊展開培訓,一邊自力更生修造營房,生產自給。建好的營房實在也便是一個大開間,全連都住在一個大房間里。所有的用水,都要到一公里外去挑。一個連隊還就一口吊井,先得從井里把水提上來。
一年后,前提剛剛有了改良,連隊又奉命開赴五指山。當時候,全國都在備武備荒,深挖洞,廣積糧。作為戰略前沿的守備軍隊,任務當然加倍艱巨。連隊的任務便是進山挖坑道。
新的駐地別說營房,路都沒有。干部戰士一邊砍山開路,一邊行軍。達到指定地點,放下行李,砍來竹子、樹枝,搭建起最簡略的茅棚,就得開始預備挖坑道了。工具嘛,便是鐵釬、鐵鍬和鐵錘,完全是人工功課。龔老說:那勞動量大啊!龔老清楚地記得,連里一位排長一次一頓就吃了16個包子、18碗稀飯。當時候,連隊每日得一個班下山采購,早高下山,下午才能回到營地。
最苦的還不是這些,龔老說,那山上螞蝗多得不得了,白天還能發明,由於住的是茅棚,晚上床上也都是啊!每個戰士床單上都是血跡斑斑的,有的被咬了半年都好不了,身上都是爛的。誰看了誰都心疼啊! 本報記者邱大軍通信員申長江
【上世紀70年月】上山砍茅草蓋營房
主人公:李生瓊(現為省軍區后勤部政委)參軍時間:1974年12月
出生于東方的李生瓊1974年當兵那年,那時的東方縣共175個人參軍。但如今,175人中只有李生瓊還在服役。當了33年的兵,李生瓊隨同軍隊在的17個市縣駐扎過。
李生瓊入伍前在八所港務局當勞工,1973年,李生瓊通過了空軍地勤兵招兵測驗,但因工作年限未滿3年不符合要求,最后未能成行。第二年12月,李生瓊終于如愿,成為了軍區工軍營的一名工兵。
集訓3個月后,李生瓊被分到駐五指山某部,在那里挖了兩年坑道。當時前提極度艱辛,住的還是茅草房,戰士們要自己上山砍茅草蓋營房。他們常常在深山里功課,山上的螞蝗許多,常常還會碰到蟒蛇。李生瓊還記得,當年新兵的補助是6.6元一個月,第二年是7.7元,第三年增至8.8元。玩運彩線上彩券支付由於食品供應不足,戰士們還得自力更生種菜、養豬。他回憶說,每當連長或傳授員在隊前公佈今日殺豬加菜時,是大家都極度興奮的時刻,每個月一天的加菜日就像過節一樣。
李生瓊早年當兵中感慨最深的是軍隊干部、老兵們的作風,他們對新兵給予十分懇切的協助和無微不至的照顧。點導火索、排啞炮這樣的危險活,都是干部、老兵搶著干。
1976年10月,入伍還不滿兩年的李生瓊便當上了班長。軍隊干部關懷新人運彩 怎麼畫,無私供獻的良好傳統,也在他身上得到了傳承和發揚。班上一名新兵怕苦怕累,極度散漫。鄰近民房起火,大家趕去救火都返來了,但他還在睡大覺。李生瓊深深地記得,為了教育轉化這位新兵,李生瓊總共和他談了162次心。本報記者黃曉華實習生凌丹丹通信員劉小勇
【上世紀80年月】因選擇受表彰
主人公:張棉生(現為瓊海市人武部政委)參軍時間:1982年
張棉生于1982年在廣西入伍,兩年后考上了軍校。1986年,張棉生從南京炮兵學院結業,選擇到繼續服役。由於那時還屬于艱辛地域,張棉生由於到服役的這一選擇,遭受一次表彰。
軍校結業時,那時胸懷壯志的張棉生但願到前線或艱辛地域服役。學校發起張棉生回本來所屬的廣州軍區,他便選擇了,由於在他的印象中,是一個貧窮落后的地域。結業典禮上,張棉生遭受表彰,獎品是一盞臺燈。
在初次赴的路上,張棉生便遇到了一次臺風的陰礙。那時他從南京坐火車到廣州,由於刮臺風,所有船停航。由於行程延誤兩天,張棉生算好的路費提前花完了。后來找到軍供站請求協助,才得以度過難關。
張棉生被分到定安的駐軍某部,那里那時的前提極度艱辛。軍隊位于山區,交通極度不便,要到鎮上需要先步行四五里路才能搭上車。戰士們除了培訓,還種菜、養豬,還得常常到深山打柴。留給張棉生最深刻的印象,莫過于那時通訊的不便。1988年10月,張棉生母親病重,家里發來的電報3天后才到。他接收電報急忙忙趕回湖南老家,但沒能見上母親最后一面。本報記者黃曉華實習生凌丹丹通信員申長江
【上世紀90年月】叢林架線中蛇毒
主人公:何文娟(現為廣州軍區某通訊總站副連長)參軍時間:1997年底
在廣州軍區某通訊總站,有一名辛勤耕耘在三尺機臺,全力投入話務工作的干部,用自己的努力,實現了讓青春在三尺機臺閃光的夢想,她便是該總站副連長何文娟。 1998年3月,新兵培訓解散后,何文娟被分配到話務分隊,成了一名話務兵。
運彩討論line
1999年底,時任班長的何文娟帶著幾名話務員加入野外駐訓,她與戰士小張、小李在山野叢林中架線時,小張被毒蛇咬了一口,那時所在位置與駐訓地相隔六七公里,何文娟毫不遲疑地蹲下身來用嘴為小張吸毒,吸完后背著小張向山下飛跑,還沒跑出一公里就因中毒昏迷在路旁,被前來救援的人員送進了醫院,后來醫生說,何班長中的毒比小張還深。何文娟便是依附真心誠意帶出了一個團結奮進、搶先創優的戰斗團體。
為了提高全班人員的業務才幹,何文娟結算出了順反背記、對比影像、交叉跳躍影像等新型影像想法,還開闢出了一套采用算計機語音合成專業的模擬培訓想法,培訓功效極度明顯。她們堅定開展了背暗號碼小評比、電腦打字小比拼、爭當三好值機員等活動。在何文娟的引領下,全班80%的人員到達了二級以上專業能手程度,打字平均速度每分鐘過份90字,背記電話號碼、地名代號等1500多個,被譽為活電腦、問不倒和一口清。本報記者袁鋒實習生王維崔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