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攀丹村,歷史陳跡越來越少,唯有明代名臣唐胄挖鑿竹根泉井,經久不涸。
正德《瓊臺志》是唯一畫出兵器的場所志。為該書有關兵防兵器條目中所附的兵器草。
唐胄之墓
歷時8年編撰,兩部大型場所文獻叢書《場所志叢書》和《先賢詩文叢書》,近日由出版社出版。此中《場所志叢刊》輯錄了至今所能搜集到的自宋代《海外四州》至新中國成立前的府志(島志)、州志、縣志、鄉土志、采訪錄,以及諸島的若干歷史資料。
明代正德《瓊臺志》是現存最早的場所志書,也是今人研究歷史引用最多的史書之一。本期海之南向讀者推介該書和它的編纂者唐胄。
第一大河南渡江,沿岸分布著府城、靈山、龍塘、定城和金江等人文古鎮,蘊育了幾多風流人物,留下了幾多舊事。在南渡江的入海口處鄰近有一個攀丹村,是四大文化古村之一。
古代攀丹村的唐氏家屬吉人輩出,名震一方。僅明代,唐姓就有6人考中進士,此中有兩對是父子進士,他們差別是唐舟和唐亮、唐胄和唐穆。他們當中,又以明代戶部左侍郎唐胄的名氣最大,青史留名的他不只在故鄉設書院辦教育,還編修了今日人們研究歷史時,查閱得最多,引用得最多的正德《瓊臺志》。
8月3日,農歷六月廿一,正在修繕的海口攀丹村唐氏大宗祠前人山人海,來自全島各地的唐姓典型云集到此。當天是唐真人唐秩的誕辰日,唐氏宗親每到這天就要舉行祭祀活動。
唐秩為唐胄次子,據史載,唐秩號海天孤鶴,不求功名,致力修道,曾與皇帝同宿宮中,封以博士,名噪一時,京師黎民稱他為仙師。唐胄曾給愛子唐秩起字存吾,但願存其風骨之意。那麼,唐胄骨子里是怎樣的個性和睦質呢?
守孝不歸被罷官
胄耿介孝友,好學多著述,立朝有執持,為嶺南人士之冠。這是《明史》中《唐胄列傳》的最后一句話,后人每每談及唐胄,大都圍繞這句話展開。
據《廣東通志》紀錄,唐胄幼年伶俐過人,博覽經史。在鄉試和會試中,唐胄都獲禮經第一名,成為那時赫赫馳名的經魁,才名遠播。考中進士后,他被任命為戶部山西司主事,不久因父親去世而歸瓊守孝。
然而服滿孝期之后,唐胄因那時閹人劉瑾專權,稱病拒絕回京復職,被劉瑾罷免官職;因內部爭權,劉瑾被處死后,朝廷下詔復用唐胄,但他又以母親年老為由,請求養母送終。
從這些故事來看,唐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孝子,但記者更愿意相信他是為了隱匿官府紛爭,追求平靜的治學人生,所以不愿出仕。由於研究唐胄的古代人和今人同時發明,他對南宋道家學者白玉蟾的道家思想極其推崇,終生酷愛白玉蟾的詩文,可見他骨子里是期盼逍遙自在的。
在家閑居二十年
嘉靖元年(1522年),已經51歲的唐胄無知出于何故,應召赴京,重新開始他的宦海生涯。從31歲考中進士不久被罷官算起,他已經先后在家閑居達20年之久。
說是閑居,實在唐胄基本閑不住,由於那時他在攀丹村創辦了西洲書院,教育青年后學,造福鄉里;尤其是廣泛蒐集的場所文史資料,埋頭伏案,筆耕不輟,最后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正式刊行了洋洋50萬言的《瓊臺志》,詳細紀錄了古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人物和民族等社會歷史和天然環境。
唐胄在瓊閑居時期,還編選了白玉蟾詩文選集《海瓊摘稿》;自己也創作了大批優雅詩文,后來收入《西洲存稿》當中。如七律《紅雞冠花》的詩句甘陪菊淡階梅瘦,不惹蜂狂與蝶顛,就是他那時心態的真實台灣運彩籃球場次表達。其志為甘以淡菊瘦梅行為伍,而不愿像朝中那些趨炎附勢的同僚,圍著權貴發狂獻媚!
此外,唐胄詩文也不乏同情黎民疾苦之作。如七言古詩《藤作》言:正德初年,萬州官場期限民女編織藤制品,連年不得安息,人人困惑不可終日,有一王姓土官的女兒由于無法按時完工任務,拖累父親被革職,自己便自縊身亡。詩歌縱橫捭闔,以古說今,歷數自古以來官家徭役害民之苦,君不見女苦吉貝男苦簦,泊車請免崔相公,悲天憫人之懷,躍然紙上。
日常生活中,唐胄也很關懷鄉人的出入起居。攀丹村在府城東門外,出得城門,須途經護城河美舍河與其支流,才能達到攀丹村。美舍河上官場所修的石橋質量較好,但支流上的小橋卻年久失修,正德年間已經坍塌,鄉親們出入城門十分不便。唐胄見此情狀,隨即出資重修小橋,由于橋邊有青云坊(官場為明代永樂年間攀丹村進士唐舟所立,唐舟為唐胄祖輩),鄉人便稱之為青云橋,唐胄還在橋頭立了一塊石碑,題上青云鋪路。
8月3日上午,記者慕名到攀丹村觀看唐秩誕辰紀念活動時,在唐胄十五世孫唐南伯老人的引路下,找到了青云橋的舊跡府城東門外300米處的一段水利暗溝之上,橋的影子好友圈已是蕩然無存,牌坊和石碑玩運彩優惠碼也早就被毀,400長年前的景緻哪里還能尋找得到?物非,人非,世事變遷真的讓人百感交集。
頂嘴嘉靖慘遭嚴刑
被嘉靖皇帝起用的唐胄,先后在國內多處擔任主要官職,并逐漸晉升到南京戶部右侍郎運彩 線上,1536年,又進入北京戶部,升至左侍郎,可謂官越做越大。但唐胄耿介直言,堅定原則的性情,決意了他在政治上的悲劇運氣。
在北京當官不久,由于安南 (今越南)內亂,久不進貢,嘉靖皇帝預備進行討伐,唐胄立即上書《諫討安南疏》,以為發動戰爭有7個方面的不適當之處,著重指出戰爭一旦爆發,受害的終極是老黎民。是憂不在外夷,而在邦域中矣。請停遣勘官,罷一切征調,天下幸甚。
但嘉靖皇帝并不納諫,次年(1537年)四月決計征討,朝中其他一些官員繼續進諫,嘉靖仍然不聽,終極還是出兵征撫、招降安南。唐胄力諫一事的下文在史料中并無紀錄,但想必他的直言定讓嘉靖感覺不爽。
嘉靖十七年(1538年),皇帝朱厚煾想讓其生父獻王入祀明堂,享受已故皇帝的運彩 線上買待遇。本來,正德皇帝朱厚照沒有子嗣,死后由堂弟朱厚煾登基,因此,朱厚煾從即位開始,就一直想為父母進行所謂的正名,嘉靖三年(1524年),那時有134人由于持反對意見,被抓進了錦衣衛牢獄,16人還因受廷杖之刑而喪命。這便是嘉靖年間馳名的大禮議事件。
事過14年,嘉靖故伎重演,唐胄力言不可,以為逾越了朝廷禮節,由于違逆了圣意,他被捕入獄,遭到酷刑拷打,后又被革職還鄉。同年冬天遇上皇帝恩赦,唐胄接到了復職的詔書,但他身心倍受折磨之后,此時已經臥病不起,次年(1539年)卒于故里,享年68歲。
記者心想:《明史》里紀錄的這兩個故事,或許便是對唐胄立朝有執持的充分闡釋吧,其耿介的性格,他的氣質和行為,上承丘浚,也勢必陰礙到了后來的海瑞,從而延續了剛正不阿的瓊州正氣!
下一頁: 學界推崇的正德《瓊臺志》